访谈前言
他们不是临床医生,却穿梭在医院诊室与病房间,为患者衔接 诊疗资源、疏导心理压力;他们扎根社区,帮老人预约体检、教居民管理慢病。 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除了大家熟悉的医生、护士还有医务社工这个新角色慢慢被越来越多人认识。 西城区聚焦居民多元化健康需求,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三级医院协同推进医务社工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引领、场景延伸、模式创新,形成“专业引领、医社协同、全人关怀”的实践路径。 医务社工平时都有哪些工作?什么样的患者需要医务社工的帮助? 《我爱问医生——健康守护在身边》第九季系列访谈“共治共享,医社同行”,本期来自西城区的三位健康守门人,跟您说说:健康守护在西城。

西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科科长焦忠毅(中) 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科科长郭欣 (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医务社工部医务社工王宏宇
01 西城区医务社会工作开展如何
焦忠毅:西城区的医务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早,也很有特色。 区属医疗机构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是最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在2020年就成立了西城区医疗系统的第一个医务社工部。他们在急诊大厅设立了社工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就医支持和志愿者服务。他们还在透析室帮助患者取药、缴费,给透析过程中无法下床的患者提供了他们急需的服务;特别是在康复中心,他们用专业的心理支持小组,为车祸、工伤、脑卒中患者提供情绪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走上康复之路。 在我区的社区卫生中心里,金融街卫生中心和牛街卫生中心都是比较早的引进专业医务社工的机构,他们的专业社工在社区慢病患者服务中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2 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什么时候开始引入医务社工的?医务社工工作有哪些特点?

郭欣: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24年7月正式引入医务社工,标志着我们在基层医疗服务中迈出了探索人文关怀与专业整合的重要一步。 作为一项从无到有的创新实践,我们积极借鉴其他区县机构的成熟经验,并结合金融街辖区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模式。 我们的医务社工工作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构建了“医社志”跨专业协作团队,整合专职社工、全科医生及志愿者的专业力量,形成服务合力; 2、建立了社区社工与医务社工的联动机制,自2025年1月起与金融街办事处及下属居委会保持密切沟通; 3、创新志愿者队伍建设模式,通过社会招募与社区推荐相结合,于1-2月成功组建首支志愿服务团队; 4、服务内容从老年体检、社区活动到慢性病小组活动不断拓展,实现医疗辅助与生活支持的有机衔接。 相较于二、三级医院医务社工主要深耕病房、在专业医学场景中搭载人文服务,我中心的医务社工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基层特色: 在资源整合方面,我们积极联动街道办事处、公益基金会及辖区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在服务对象上,专注于居住在金融街的居民和辖区职工;在服务定位方面,更注重搭建医疗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强化社区健康支持网络,体现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贴近性和延续性优势。
您在从事医务社工之前是做什么的? 什么样的契机让你走上了医务社工的岗位?
王宏宇:我过去在社区做社工机构的运行和管理。转行做医务社工,是源于一次入户调查。 我亲眼看到那么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长期卧床,非常需要有人提供医疗和护理方面的帮助,可是普通的社区社工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和能力,他们告诉我需要专业的医务社工配合医护人员才能更好的帮助这些困难患者获得医疗方面的帮助。于是我就下决心走进当时我还觉得十分陌生的医务社工领域,一头扎进医院,从头学起,用了6-7年的时间,成长为今天一个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医务社工。 医务社工和社区里的社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他需要对我们当地的医疗资源非常熟悉,需要了解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特别是像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安宁疗护方面,要学习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 医务社工不仅要懂得社会工作专业,还要虚心向医护人员学习,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为患者提供心理社会层面的支持,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共同护卫群众的健康。医护人员与社工和志愿者协同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方向。比如复兴医院有一支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队,有5-6位爱心志愿者,定期到病房给无法下床的患者义务理发。

03 西城区目前医务社工的队伍组成是什么样的? 焦忠毅:西城区高度重视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政府推动、三级医院为专业支撑、多方参与、社区卫生中心夯实基础”的工作格局。 西城区医务社会工作已涵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种类型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着力打造了一支多专业协同的社工队伍。 我们的社工既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从医护人员转岗过来的“老兵新传”性质的医务社工、大学里的实习生,以及社区的志愿者。 关于什么人才能做医务社工,我们的要求是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初级以上的社工资格证书。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一次社工资格考证培训,由复兴医院医务社工部负责培训。预计下个月,2026年的考试培训工作就要开始了,据我了解,各个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参加这个考试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从设立到现在带来了哪些变化?
郭欣: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工作虽然只开展了短短十个月,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扎实而迅速的进展。 这段探索实践为我们中心的整体服务带来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在机构内部,原本以医护人员为主的医疗场景,如今在体检区、多了志愿者的温暖身影。他们耐心引导老人、维持现场秩序、发放健康材料,还会全程陪同行动不便的居民完成检查。志愿服务的融入,不仅缓解了医护人员的部分事务压力,也让就医环境更加有序、更有温度。 在街道和社区协作层面,我们与居委会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联动机制。健康教育活动和慢性病小组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活动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从早期单向的“宣教式”传播,逐步升级为“体检+互动+感悟+实践”的全流程参与模式。我们还把活动精彩片段制作成短视频,通过居委会推送给更多居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拓展了小组合作的可能性。 最令人鼓舞的变化发生在居民身上。我们特别关注“活力老人”的健康促进,有一位77岁的阿姨从一开始抱着观望态度参加小组,到后来积极发言、主动互动,甚至把刚退休的女儿也带进小组共同学习。女儿受到影响后,又邀请了自己的朋友加入。这个家庭联动的案例,正是我们希望通过小组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的生动体现。阿姨和组员们反馈说,我们的活动形式既活泼又亲切,医生和社工的讲解专业又不失幽默,在这里不仅能学到营养、运动、心理和沟通知识,更能感受到一股温情的生命力在流动。这些点滴变化,正是医务社工融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所带来的价值缩影——我们不仅在提供服务,更在营造一种有温度、有连接的健康生活氛围。
作为试点医院的医务社工,最开始大家对于医务社工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王宏宇:我觉得能否接受医务社工,取决于你是不是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比如在门急诊大厅,那些从外地来的患者走进偌大的医院,第一时间就会产生茫然和焦虑,这个时候他们迫切的需要咨询、协助、引导。 所以我们的社工志愿者服务站建立之初就是非常忙碌的,我们的社工带着志愿者不仅帮助患者打挂号条、化验单、指路,还能发现哪些患者双眼迷茫需要帮助。在比如我们在病房里开展的音乐疗愈小组活动、病房音乐会活动,给住院患者带来安慰,常常被患者围住不让我们走。所以我们觉得不是群众不认识社工,而是我们的社工志愿者服务是否服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