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手记|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10月27日

我是金融街的一个居民。平时没事在家带带孩子。2025年,一个挺偶然的机会,我和同楼的一个姐妹,一起加入了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团队。 这一晃,都快十个月了。当初没想太多,就觉得时间多了,能帮街坊邻居做点事,心里踏实。 记得刚参加培训时,我还有点放不开。是中心的医务社工焦子怡老师和郭欣医生,她们脸上总是带着笑,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拘谨。 “没事的,慢慢来。”她们常这么跟我说。就是这份不经意的鼓励,让我迈出了第一步。 从协助老人体检服务,到社区活动打下手,我都去。我发现自己有个“优点”—不太爱说话。 可恰恰是这点,在陪老人时成了好事。他们说话慢,我就耐心听;他们需要帮忙,我就搭把手。一来二去,好几个老人都认得我了,见着我就招手,像自家孩子一样。

但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心的小组活动。 那场面,真叫一个暖心。焦老师带着老人们做各种有趣的测试和小游戏,看着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像孩子一样为一个小游戏较真、然后开怀大笑的时候,你站在旁边,会不自觉地跟着笑起来。

郭医生讲健康知识,从不照本宣科。 她能把枯燥的医学道理,编成一个个生活里的小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志愿者听着也很涨知识,有时听进去了,就忘了帮老师们拍照这个本职工作了。

小组活动时我们帮着老人们做做测试、量量血压、记记数据。有一次,郭医生在课堂上说:“我们都是没经历过老年期的孩子,所以更要学会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做一个有‘内在能力’的人。”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原来,我来做志愿者,不单单是给予,更是一种获得。 我在倾听一位奶奶讲她年轻时的故事时,学会了什么是坚韧;我在搀扶一位爷爷慢慢体检时,懂得了什么是耐心。 这十个月,我好像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那些细碎的、温暖的时光,一点一点,编织进了金融街的日常里。 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以及和老人们之间那种默默的、不用太多言语的温情,大概就是志愿服务最打动人的地方吧。

在这里,付出和收获,是同一件事。